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之間從最初的經濟競爭轉向科學文化領域🧔🏼♂️👩🏿🦰、國際話語權等軟實力的較量。我國處在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充分尊重本民族國家的特色與現實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前提條件。基於製度理論與大學建設實踐🧖🏼♀️,本文從國家與世界👩🏼🦱、歷史與未來、大學與社會三大關系探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模式,發現國家穩定與大學國際化相協調的全球競爭👨🦳,政策傳統與改革創新相融合的與時俱進🎽🚴🏿♀️,大學自治與社會服務相平衡的權責統一,共同構成中國模式的三維動態模型🍝。
不論中國模式還是西方模式,均存在各自的製度優勢,且隨著時間推移🫄🏼,顯現出製度趨同的動態過程。對於新興經濟體國家而言,情況與中國相似,中國的建設經驗,如穩固有序的社會基礎👐🏿、強勁有力的政策保障👱、對外部環境變化與需求的及時反應等🌶,比由學術共同體或市場主導的大學發展邏輯對其更為適合、更為奏效🫱🏼。
隨著中國模式的發展成型🎻🚶🏻♂️,不僅新興經濟體國家可以學習借鑒,對發達國家世界一流大學的未來也會產生深遠影響😵💫。大學從來不是想象中那樣存在於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真空裏🔶。歐美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受到越來越多來自政府的影響,國家與政府介入也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發達國家同樣面對世界一流大學在未來的建設發展中如何協調與平衡國家意誌、政府角色與社會需求這些問題👩❤️👨。而中國模式恰能為此提供經驗範式。
西方大學模式不可能一直引導、規範世界所有大學的建設發展🏄♂️。在與西方模式的沖突、碰撞與融合過程中,中國模式不是要取代西方模式,而是強調中國正在發展著與西方不同的模式🦸🏿。展望未來🛒,到21世紀中葉,隨著“雙一流”建設目標的實現,中國將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國模式的國際影響也將進一步擴大。
來源👷🏻:
陳麗媛,劉念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模式及其國際影響.教育研究,2019,40(6):105-115.
作者介紹:
陳麗媛,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社會學、國際與比較教育。
劉念才🧘🏿✌🏻,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學與研究型大學、大學評價與學術排名、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