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縮小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在高等教育入學和就學方面的差距,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促進教育機會公平。在聯邦政府設立的一系列大學前教育拓展與早期教育支持項目中,要數 “三計劃”( TRIO Programs) 影響範圍最廣。“聯邦三計劃”的實施對美國低收入家庭學生及其他社會弱勢學生群體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產生了積極影響,並有力地推動了高等教育領域的民主化運動。
鑒於此🪧,本文以“聯邦三計劃”為例🚵🏻,借鑒美國學者吉爾伯特 (Neil Gilbert) 和特雷爾 (Paul Terrell) 對社會福利政策分析的框架。從支持對象、服務內容🧚🏿♂️、輸送策略🧚🏻♂️、資金籌集渠道以及價值觀選擇五個維度,系統地分析美國“聯邦三計劃”教育支持項目的特點與實施成效,以期為我國促進不同社會階層學生的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提供借鑒與啟示。
分析發現🏹,美國聯邦政府在促進不同社會階層群體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聯邦三計劃”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支持對象以社會弱勢學生群體為主🏂🏿🧚,資格準入條件明晰; 第二,支持內容超越單純的經濟資助,已形成一套經濟資助和非經濟支持相互融合的學生支持服務體系; 第三,服務輸送系統呈現多元化趨勢,既有中學機構、高等教育機構,也有社會非營利組織和團體; 第四,支持經費來源以聯邦財政資助為主,撥款程序公正、透明; 第五,教育支持價值觀選擇以公平為主,兼顧充足。
基於美國聯邦教育支持計劃已取得的一些成功實踐經驗🧖🏼♂️💡,本研究認為👩🏼🚀,我國政府在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公平的過程中可有所選擇地嘗試和借鑒:一是,政府應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從單一性的經濟資助向多元化的經濟資助、學業支持、心理輔導方向轉變;二是🚣🏽♀️,國家應開展學生資助項目效果的追蹤調查研究🦇,對學生資助項目實施動態評估,並定期監督財政經費的流向和績效🚵🏻。